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醫療系統的問題在於,儘管在過去幾十年中全速發展,但發展速度還是不夠快,不能趕上社會和經濟的變化速度。從1980年到2011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壽命都得到了大幅增長,新生兒死亡率也大幅下降。但是,儘管中國人變得更長壽更富有,但是他們也背負了污染、煙霧、肥胖和其他公共衛生危害的增長,導致對高質量醫療的需求增加。
  英國《衛報》網站10月30日報道,在毛澤東時代,該國的醫療系統很初級,卻是平均主義的,完全由國家承擔。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改革了這個體系,讓醫院開始為自己的經濟福利負責。這樣做的結果是醫院無法控制地追求利潤:過度開藥、過度檢查以及令人震驚的急功近利。很多醫院的公共衛生間沒有洗手液。醫生的收入太低,以至於他們必須經常從醫葯公司拿回扣並從病人那裡拿紅包以補充工資。
  報道說,這個體系的分層也非常嚴重。一個普通農民,如果生病了,首先會去當地診所看病,那裡通常是水泥地、有一兩個房間,除了打點滴和小藥房等設施之外,別的基本沒有。如果他的疾病需要進一步治療,就得被迫順著層級到縣醫院,然後到省醫院,最後到北京或上海這樣大都市的專門醫療機構。外地病人涌入大醫院,導致這些醫院長期人滿為患。病人家人在醫院里過夜避免起早排隊的景象很常見。
  由於付出的代價非常高,一旦治療失敗,人們的情緒就會非常暴躁。醫患暴力變得驚人地常見,中華醫院管理協會表示,自2002年以來,中國醫患糾紛平均每年上升23%。一家醫院平均每兩周就會出現一次這種情況。
  報道稱,近幾年,中國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來進行醫療改革,該體系也因此獲得改善。目前,99%的農村人口有某種形式的醫保;該國計划到2020年實現全民醫保。不過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也上漲了,很多病人的負擔與過去一樣多。以去年為例,政府每年給每個農村居民補貼280元人民幣。但是,治療花費經常是這個數字的數倍。中國是全球存款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因為中國家庭擔心災難性的醫療開支。
  中國政府在考慮用其他更有創新性的想法來改善這個體系:新科技、私人投資、新的培訓醫生的組織,簡而言之,中國想要將發展速度翻倍,以跟上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度。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漫畫:迫不得已 新華社發 程碩 作
  
  【延伸閱讀】外媒:中國看病難 外國醫療機構紛紛來華尋商機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美媒稱,馬薩諸塞綜合醫院正在與兩個合作伙伴進行前期討論,決定在中國建設一家有500到1000張床位的醫院。中國正極力滿足13億多公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
  據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10月18日報道,馬薩諸塞綜合醫院近日與中國一家中醫院和一家投資公司簽署了“框架協議”,允許三方交換財務信息,並著手達成一份最終協議,在靠近香港的一個海島建設一家醫院。
  作為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的學術性醫療中心,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將共同管理這家中國醫院——其名字為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還可能聘請當地的醫生、護士、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但根據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女發言人佩姬·斯拉斯曼的書面聲明,馬薩諸塞綜合醫院不會出資修建醫院,資金將來自於中國的投資者。
  報道稱,對於醫療機構來說,中國是有吸引力的選擇。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和富人乃至政府突然間歡迎外國對其醫療衛生體系進行投資和引進技術。
  如果項目進行下去,這家醫院將建在珠海市的橫琴地區。橫琴是中國南部沿海廣東省的一個小島,通過橋梁與大陸相連,距離香港約48公里。中國政府已準備加快該島的發展,包括修建一個度假村和娛樂設施。
  很多美國醫療服務機構正在海外尋找機會。在中國,美國醫院公司創始人托馬斯·弗裡斯特最近開辦了一家公司,在浙江開設了一家有500個床位的醫療中心。
  魯比肯戰略分析集團的執行總裁本傑明·肖伯特說:“中國在病床數量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這促使中國政府在兩年前允許外國人投資於本國的醫療機構並提供專業知識。
  自那時以來,作為新英格蘭最大醫院的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已經與中國建立起聯繫。從事醫療旅游服務的北京盛諾一家醫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將病人介紹給該醫院。盛諾一家公司去年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個辦事處,為來馬薩諸塞綜合醫院以及波士頓其他醫院治療癌症、從事美容和其他醫療服務的中國富人提供翻譯、司機和其他服務。
  該公司副總經理趙建勇說:“在醫療技術和服務方面,中國和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他說,由於中國的醫生供不應求,以至於“醫患之間的溝通時間只有5至10分鐘”。
  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選擇到國外尋求醫療服務。趙建勇說,對於一些嚴重疾病,如腦瘤、放療和化療的花費可能需要20萬到30萬美元,並且需要在美國逗留3個月到4個月。
  負責國際和地區臨床關係的前外科主任安德魯·沃肖說,馬薩諸塞綜合醫院預計2014年能治療100名中國患者。這個數字是3年前的10倍多。
  他說:“中國有一些非常好的醫院和一些非常好的大夫。他們還有13億多人,所以他們的設施常常非常擁擠,一些能夠負擔得起的患者有時會來美國找捷徑。”
  肖伯特說,馬薩諸塞綜合醫院以及其他醫院認為,這些合資醫院“一定要問自己能不能夠提供和國內一樣水平的臨床服務。一開始,這個問題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沃肖說:“如果有人把品牌帶到了7000英裡外的地方,那就很難保證你品牌的質量了。”
  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0月18日報道稱,中國青島將建成一座與SEVERANCE同名的綜合醫院。延世大學醫療院長鄭南植宣佈,10月17日在中國青島與中國新華錦集團達成協議,決定在2018年下半年之前建起1000張病床規模的綜合醫院(暫定名為SEVERANCE青島醫院)。這是韓國國內綜合醫院首次在中國建造同名醫院。
  業界期待,SEVERANCE醫院此番進軍中國能夠正式為未來韓國的醫療出口打開通路。
  (2014-10-20 08:17:44)
  
  【延伸閱讀】路透社:美國退伍兵看病難 奧巴馬令徹查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道 據路透社5月21日電,美國總統奧巴馬21日發誓要弄清為何退伍軍人醫療被長期延誤,並明確表態退伍軍人事務部長埃里克·新關的官位可能不保。
  奧巴馬很生氣地說:“如果這些指責都是真的,這真是名譽掃地、非常丟人的,我不能容忍,此事不容再說。”
  奧巴馬總統是在會見了新關和自己的高級助手羅布·內伯斯之後,出現在白宮的新聞發佈室發表此番言論的,羅布·內伯斯正在負責調查關於退伍軍人接受治療需要長時間等待的問題,多名等待入院接受治療的老兵因無法入院而死亡。
  奧巴馬說,他希望退伍軍人管理局下周能給出一個初步的調查結果,看看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發現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任何人篡改或者偽造記錄,必須讓其承擔責任。
  奧巴馬說:“當我聽到這些瀆職,任何瀆職行為,無論是關於退伍軍人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掩蓋拖延退伍軍人治療一事,還是做假賬的,我不僅作為美國的三軍統帥,也作為一名普通美國人,都不能容忍。”
  奧巴馬迴避了關於新關是否遞交了辭呈的問題,他暗示說,如果證實這些指責屬實,這位退役的四星上將可能也不想再留在自己的位子上。
  關於退役軍人的問題在國會選舉年中爆發,美國國會中共和黨好似能從中獲益。
  (2014-05-23 10:16:51)
  
  【延伸閱讀】英國病患看病難:最久得等一個月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訊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英國皇家普通科醫師協會一項分析顯示,英國病患去年有近5000萬次要等上超過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能看上普通科醫生。
  英國這項分析顯示,2013年英國病患預約醫生時,有4700萬次要等待至少7天才能見到醫生或護士,這數字占了去年英國看病總數的六分之一。2012年,這數字是4000萬次,同比上漲幅度為17%。如果這趨勢持續,到2015年,此情況將達5700萬次。
  英國皇家普通科醫師協會的蘭帕德醫生說:“我最大的憂慮是,最脆弱的人被忽視。那些喊得最大聲的人得到了緊急預約的權力,其他很多人被迫等待太長時間。”
  英國多名部長上月宣佈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患者看普通科醫生的機會。英國政府當局將設立5000萬英鎊基金,來幫助診所延長診療時間,並保證年長患者都配有一名普通科醫生。英國衛生部部長拉姆表示,醫生須更好地借助科技,來縮短診療時間。
  英國工黨反駁說,等待看病時間的延長,那是由於現政府決定取消保證病人48小時內能見到醫生的目標。“48小時內見到醫生”是當局力求要破除醫療領域內的“目標文化”,該法規在2010年6月被取消——有分析認為,由於重病患者的診治耗時,醫生就會加快治療輕度患者。
  (2014-05-13 11:12:01)
  
  【延伸閱讀】明報:消除醫患矛盾 需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中新網3月14日電 香港《明報》14日刊載《資源不平均 添醫患衝突》一文,文章指,醫患矛盾頻發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優質醫療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均衡和雙方利益博弈偏差。所以,消除醫患矛盾,僅僅只有“管理”的單向思維是遠遠不夠的,靠醫療制度改革也不能包治醫患之間所有的“疑難雜症”。更重要的應該是,消除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狀態,合理引導人們理性處理醫患糾紛,讓醫患關係在法律的軌道中運行。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在全國人大北京團分組討論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大外科主任劉忠軍表示,醫療糾紛不應該成為傷醫害醫藉口,提案將醫院納入公共場所治安管理範圍。劉忠軍發言時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傷醫害醫事件頻繁發生,但社會輿論在關註這些事件時,首先不是想到嚴重的傷醫害醫事件是犯罪行為,而是先提及醫療糾紛。
  在醫患矛盾日益加劇的今天,這位醫生代表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提出如此提案,筆者也想支持下。可轉念一想,如果真正實施的話,我下次去醫院看病首先要過一道“安檢門”,然後還時不時地有安全巡查人員巡邏,感覺都不是滋味,如果遇到急症,“安檢門”是否貽誤最佳救治時期?仔細分析,對於此提案,還是慎重為妥。
  對於屢屢發生的醫患糾紛個例而言,筆者不想輕易分析孰是孰非。實際上,醫患矛盾頻發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優質醫療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均衡和雙方利益博弈偏差。
  睜眼看看,那些所謂的“三級甲等”醫院裡面,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一名醫生每天要面對數以十計,甚至數以百計的患者,體力與智力的嚴重透支導致一顆顆“仁心”變冷、變硬。而那些小區的小醫院,尤其是農村一些診所,由於缺乏患者光顧,留不住醫生,人才外流情況嚴重。如此現狀造成了醫患關係走入“冰期”,一堵“信任危機”的高牆也樹於醫患之間。
  醫生與患者雙方利益博弈過程中的偏差導致了矛盾加劇。對於醫療消費過程中的消費者,患者多處於被動狀態,面對醫生的技術價值沒有被合理衡量的現實困境下,當付出金錢也無法換來“健康與生命”之時,個別消費者的心態扭曲,導致了惡性暴力事件。當然,作為消費過程的服務者,雖不能成為“天使”,也不能成為既要錢又奪命的“魔鬼”,敬畏生命理應成為利益博弈過程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屢屢發生的醫患衝突中不難看出,這場衝突沒有贏家,最終是兩敗俱傷。所以,消除醫患矛盾,僅僅只有“管理”的單向思維是遠遠不夠的,靠“醫療制度改革”也不能包治醫患之間所有的“疑難雜症”。
  筆者認為,消除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狀態,合理引導人們理性處理醫患糾紛,讓醫患關係在法律的軌道中運行,既需要制度的“頂層設計”的剛性約束,又需要在發展的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的人性化思維,才能使醫患這對“冤家”達至和諧狀態。(黃碩)
  (2014-03-14 11:40:00)  (原標題:英媒:中國醫患糾紛每年升23% 需建高質醫療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mkfguwahds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