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何偉傑、實習生林楚珍攝影報道:沙面是廣州的地標,你可知道被人熟知的它,還有“另外一面”?近日,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組織了一場沙面導賞活動,首次公佈沙面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有觀眾感慨,這些研究成果讓他們重新認識沙面。
  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成立於2012年4月,由一批熱愛廣州歷史文化的民間愛好者自發組成,2013年初,他們成立沙面研究專項小組,通過現場掃街、探訪街坊、翻查國內外資料等方式,全面歸納沙面106片文物建築地塊的歷史發展事跡。協會成員袁加亮是研究小組的組長,負責大部分的調查工作。他介紹說,該研究取得的成果分兩方面,在“硬件”方面,譬如經實地勘察,發現德國領事館內部保存較好;在“軟件”方面,則發掘了許多奇聞軼事,如坐落在沙面的臺灣銀行曾一度負債,曾被充當戰爭避難所。
  本次沙面導賞活動吸引了約50名廣州歷史愛好者參與,其中有十幾名是中學生。袁加亮表示,這次活動除了一般導游之外,還帶來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沙面圖片和國內外官方出版資料,圖片主要展示19世紀不同時期沙面部分建築的原貌,為了找尋最“原汁原味”的沙面史料,廣州仔袁加亮曾到臺灣總行找尋沙面臺灣銀行的相關資料。他說,這些圖片將用於教學欣賞,不再公開,也不用於商業牟利。
  儘管沙面已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但袁加亮認為“保護措施”仍存在不足。“沙面有些建築常年‘閉門謝客’,這很不應該。”他建議,部分建築應定時面向公眾開放,多組織文化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沙面。
  文物愛好者現場講解沙面文化
  何偉傑、林楚珍  (原標題:街坊感慨重新認識沙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mkfguwahds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